9月19日,碧海无垠,“蓝色引擎”动力澎湃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”“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”。
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持续关心海洋、认识海洋、经略海洋,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快,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,迈向更高发展质量。2023年,我国海洋经济量质齐升,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.9%,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.4个百分点。
大力发展海洋经济,建设海洋强国。从“兴渔盐之利”“行舟楫之便”,到如今海上的风吹亮陆地的灯、一朝咸水变淡水、优质海水鱼摆上餐桌……我国海洋产业欣欣向荣,托举出一片蔚蓝色的经济新空间。
向大海要能源
更多“绿电”造福千家万户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”“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,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,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”。
2023年6月,长达123米、相当于40多层楼高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叶片,经由货运船送至福建平潭海域,准备安装于风机轮毂上。
面对强风和复杂海况,金风科技的科研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密切配合,小心翼翼地操控设备,将叶片缓缓吊起至150米高空,把176颗螺栓分毫不差同时插入轮毂孔位,对位精度达到毫米级。经过后期调试并网,巨型“白色风车”随风起舞,将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陆地。
这台令人瞩目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,年均可生产“绿电”超过6600万千瓦时。“它创造了单日最高发电38.72万千瓦时的世界纪录,相当于10多万人一天的生活用电量,并且该型风机已在三峡集团福建漳浦二期海上风电场批量化应用。”金风科技福建公司总经理张哲介绍。
为实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国产自主研发、设计和制造,金风科技联合三峡集团组建了30多个科研团队,集结近千名研发人员,历时18个月,攻克轻量化超长柔性叶片设计、主轴承和变压器的国产化设计、单叶片吊装设计等多项难题。
自主创新、向海图强。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,海洋可再生能源体系壮大、潜力无限。截至今年8月,我国自主研发的单机兆瓦级机组“奋进号”已连续运行超过28个月,累计送电超400万千瓦时,为潮流能规模化利用积累了工程经验;自主研发的单机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机组“南鲲号”成功海试并顺利实现并网试运行……
新时代以来,我国海洋电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,海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示范项目稳步推进,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。截至2023年底,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728万千瓦。
海上风能生生不息,波浪势能势不可挡,潮流动能用之不竭,创新突破加速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,更多“绿电”造福千家万户。
向大海要食物
“蓝色粮仓”丰富中国饭碗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,解决好吃饭问题、保障粮食安全,要树立大食物观,既向陆地要食物,也向海洋要食物,耕海牧渔,建设海上牧场、‘蓝色粮仓’。”
金鲳“晨海1号”、虎龙杂交斑……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,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亲鱼保种育种选种基地里,海水鱼品种丰富,令人眼花缭乱,3名科研人员抱起一条硕大的石斑鱼,进行杂交育种前的准备工作。
“多年来,我们扎根海水鱼类科学繁养研究与应用,建立了热带海水鱼种质资源库、基因库,努力实现水产种源自主可控,让人们吃上品质好、价格低的海水鱼。”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春有介绍,截至目前,公司实现人工繁养热带海水鱼类52个品种,种鱼(亲本)保有量10多万尾,选育年限最长超20年。
小小一尾海水鱼,“游”出一条产业链。
不单育种,从养殖到推广,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立足优质高效苗种,形成了“保引育、繁选推、种养贸、研学游”一体化、农文旅三产闭环相结合的生态产业链。企业还在多地通过开展“公司+农户”“养鱼产业合作项目”等形式,累计带动上万名养殖户共同发展。
福建自主研发的“富发1号”大黄鱼新品种获国家新品种认定;广东自主培育的凡纳滨对虾“海茂1号”“海兴农3号”水产新品种打破国外种源垄断……沿海多地海洋渔业育种获得突破,正在把种业这个现代农业、渔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做精做好。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“蓝色粮仓”不断丰富着中国饭碗。新征程上,我国持续加强海洋渔业育种科技攻关与应用,藏粮于技,创新水产养殖技术,加快建设海洋牧场,有力支撑渔业“向岸上走、向深海走”。通过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,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、智能化、现代化转型升级,助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。
耕海牧渔,逐梦深蓝,越来越多来自海洋的绿色健康优质食物,摆上了百姓餐桌。
向大海要淡水
积极为水资源开源增量
发展海水淡化产业,既关乎国家水安全,也直接影响民生福祉。
走进位于天津南港工业区的先达(天津)海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,一排排整齐的膜法海水淡化装备映入眼帘。13公里之外,近岸海水正被抽引、输送至这里的淡化装备,历经若干道精细复杂的淡化工艺之后,“变”成满足整个天津南港工业区需求的清澈淡水。
“在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的技术支撑下,我们组建起完备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项目。”先达(天津)海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宏飞介绍,其中一条生产线完全由国产设备安装建造,预计今年10月底落成,将成为国内海水淡化技术的又一示范项目。
为实现海水淡化关键装备的国产化,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高压泵、增压泵、能量回收、反渗透膜等关键装备及材料进行不懈攻关,最终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淡化装备和产品。
我国是海洋大国,海洋中“蕴藏”着丰富的淡水。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,淡化海水能稳定供水、应急供水和战略性供水,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。
经过多年发展,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、装备制造、工程总包、产水运营、综合利用等多个环节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条,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快速增长,从2012年的77万吨/日增加到2023年的252万吨/日,为沿海石化、电力、钢铁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“发展水”,也为偏远海岛居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“民生水”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发展海洋经济,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加快建设海洋强国。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,“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。”
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,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,积极通过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,海洋强国建设风帆正劲。本报记者 刘诗瑶